脑科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发布日期:2021-06-4
人类对脑科学的研究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脑科学仍然是科学研究领域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疆域”。
脑科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启蒙阶段、萌芽阶段、开拓阶段、大发展阶段。
1. 启蒙阶段(16世纪之前)
在长达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人们把一切精神活动都归于“心”的功能,在对脑的认知上是“心脑”一体的。早在古希腊时期,医生阿尔克迈翁(Alcmaeon)发现眼睛后部与大脑相连,从而发现了视神经,但其对脑的认识仍以主观想象为主。另一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情绪和感觉均源自于脑,大脑是人类神智的载体。与希波克拉底相反,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神智在心而不在脑。此后,关于神智、灵魂、精神及元气的争论长达数世纪之久,人们对脑的认知一直停留在感性层面。
2. 萌芽阶段(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L.da
Vinci,1452~1519)通过人体解剖绘制出了大脑的4个脑室。1543年,维萨留斯(A.Vesalius,1514~1564)编著出版的《人体构造》对脑室进行了完整的描述。1664年,英国医师托马斯·威利斯(Thomas
Willis,1621~1675)出版《脑的解剖学,兼述神经及其功能》,其中插图与现在神经解剖学教科书上的解剖结构图基本相同。
进入18世纪,生理学研究方法被应用到脑科学研究中。脑的兴奋性与肌肉反应之间的关系、信息传递工作原理成为研究热点。但在蒙昧、迷信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对脑的研究主要还是以零散的、偶然的发现为主,主动的、有意识的脑科学研究异常艰难,科学成果自然也寥若晨星。
3. 开拓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19世纪,脑科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开拓性成就,如生物电的发现、神经元学说的创立、脑功能的定位、神经网络学说的创立等。
20世纪前后,人们对脑功能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乙酰胆碱的发现,加快了脑信息传递机理研究的进程。英国分子生物学家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将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命名为“突触”,认为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随后,约翰·艾克尔斯(John
Eccle)与理查德·克里德(Richard Stephen Creed)证实了抑制性突触的存在。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科学家发现大脑皮层内和皮层下的边缘系统,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来控制情绪的生成和表达,以及情绪记忆的形成、存贮和提取,从而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脑功能图谱。
4. 大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20世纪60年代,脑科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其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到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例如,1961年,贝克西(Békésy, Georg
von)因发现耳蜗内部刺激的物理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70年和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颁给了脑信息传递功能与情绪产生机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他们发现神经元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是以电脉冲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脑科学在微观领域的细胞分子学研究、宏观领域的大脑皮层功能研究成就卓然。1981年,美国科学家斯佩里(Roger
W.Sperry)因证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6年,意大利科学家利瓦伊·蒙塔尔奇尼(Rita Levi
Montalcini)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91年,德国科学家内尔(Erwin
Neher)因发现细胞内离子通道、研发膜片钳技术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在神经突触传递和可塑性领域也非常权威。
此外,脑科学在视觉、听觉、嗅觉、脑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学习、记忆、语言、睡眠、觉醒等高级功能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其中,瑞典科学家维瑟尔(Torsten
N.Wiese)与美国科学家休伯尔(David H.Hubel)因阐明视觉系统形成的机理而共同获得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进入21世纪,脑科学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科学家们不但揭开了五觉(视觉、嗅觉、味觉、听觉、感觉)的工作原理、脑信息传递和优化处理的机制,揭示出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帕金森症、癫痫等)的产生机理,还成功绘制出大脑的动态发育蓝图,破译了人类大脑的两个组织轴,以及脑神经元网络结构适应环境的动态机制等。
研究脑科学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普通人要做的是关爱脑健康,筛查脑血管疾病。使用Kejin品牌的KJ-2V5M型号TCD仪,能够快速无创地检查脑血流生理状况,对于中老年人常犯的多种脑血管疾病,起到了积极筛查的作用。
上一篇:自测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几个动作
下一篇:50岁以后如何筛查脑出血